她發(fā)了條朋友圈。
文案是:【辣雞便當,喂狗都嫌。】
配圖是一張被踩扁的飯盒,旁邊蹲著一只流浪狗。
我認得出來,那是我今天親手交給吳佳琪的那一份營養(yǎng)餐。
手機響了,我收到一條私信。
來自吳佳琪:
【林老師,對不起……我不是故意惹她的?!?/p>
【今天您剛走,她突然沖過來把我的飯盒搶走了,扔在地上還踩了兩腳,說您來是故意惡心她的?!?/p>
【我是不是不該接這頓飯?】
我想了想,回復了一句:
【你吃的那頓飯,是我選擇給你的,不是你搶了她的。】
【她不喜歡,是她的自由。你喜歡,是你的權利?!?/p>
我點了發(fā)送,關掉聊天框。
她想用看我怎么踩碎你的方式,來重新證明自己對我仍有影響力。
可惜我已經不再痛了。
疼到極致之后,是徹底麻木。
我已經不再需要她的認可,也不再企圖重新做她的媽媽。
我只是在,過我自己的人生。
那晚,我睡得很好。
像一個終于脫身的旁觀者,平靜地看著另一個人,在情緒里來回撞墻。
她遲早會明白:
不是我不愛她了。
而是我終于學會了,不把自己全部交出去。
6
她開始關注我的直播了。
我沒有明說,也沒有驚動她。
后臺數據告訴我,有個“新觀眾”每天定點進入,每次停留都在二十分鐘以上,從不評論、不點贊,也從不分享。
但她來得總是太準了。
我說高考營養(yǎng),她點進來。
我講親子溝通,她也在。
就連那次講“情緒調節(jié)”臨時延時五分鐘,她也整整晚了五分鐘點進來。